美国场外柜台交易系统(OTCBB)或将成为历史

评:2007年7月,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接管OTCBB后,其厄运似乎就一直延续。2009年9月,出于专心做好监管机构角色的考虑,FINRA宣布出售OTCBB相关资产,Rodman & Renshaw资本集团承让,但交易似乎进展并不顺利。此后,FINRA开始主动减少OTCBB交易平台上的挂牌公司数量,似乎急于将OTCBB整死。

而在另一方面,在技术及交易成本上更具优势的OTC Markets发展起来(即原先的粉单市场),并建立起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力图不断的向投资者传达其涅槃于粉单市场的不良印象。据统计,有超过1万家公司通过OTC Markets进行报价;77%的OTC公司只通过OTC Markets的Link系统进行报价,只有14家公司(占全部OTC公司的0.1%)仅通过OTCBB进行报价,其余的公司利用两个系统同时报价。OTC Markets电子报价系统所具有的便捷性及有效性,以及可以获取挂牌公司的信息这些优势,去除了OTCBB平台的大量弊端。并且,由于OTCBB看上去对它的会员及在OTCBB上交易的公司漠不关心,这些都成为公司向OTC Markets平台转移的背后推动因素。

OTCBB,这个一度光鲜亮丽的字眼,这个曾一度拥有100%的场外系统交易量,股票日均交易量达到25亿美元的场外市场或将从历史舞台中消失。

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想把OTCBB“砍掉”

过去几年间,美国场外柜台交易系统(OTC Bulletin Board, OTCBB)的交易量正逐渐缩水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我们还是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看上去FINRA在联合各方力量将OTCBB“砍掉”。大家都在猜测在今后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内OTCBB还能否存在。

应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当时运营NASDAQ(纳斯达克)的美国证券商协会(NASD)依据《 低股价改革法》(the Penny Stock Reform Act)搭建了一个基于场外交易的市场平台以改革市场结构,即OTCBB,并于1990年开始试运行。起先,在OTCBB上交易的公司并不需要向SEC提交任何财务信息报告。之后,在1999年1月,SEC允许NASDAQ要求在OTCBB进行交易的公司依据SEC的1934年法案提交相关报告。这样就大大增加了OTC股票的公众透明度,投资者可以像查询大型上市公司(如通用电气、IBM)一样,通过SEC的EDGAR在线数据库查询小型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

在中国国内如何买卖美股:

其实身处国内的投资者不出国也能在网上开户做空或买入美股、ETF(纽交所、纳斯达克或OTCBB上的股票),只要找能开国际账户的美国本土网上券商开立账户就可以(当然,这家网上券商必须是参加SIPC强制保险的,因为美国政府规定全部券商都必须是SIPC会员),具体开户步骤可参考这里:https://www.e-investingguide.com/2011/05/firstrade-us-stock/

对于那些想进入公开市场却又达不到任何一个交易所(如NASDAQ、AMEX或NYSE)要求的公司来说,尽管OTCBB比粉单市场晚很多,但与粉单市场相比OTCBB仍是一个更有吸引力的选择,而且,OTCBB曾一度拥有100%的场外系统交易量。

这一现象并没有持续多久,首先是因为OTCBB的运行模式跟不上金融市场的发展脚步,准确的说,金融市场的交易模式由基于纸质交易演变为公开的电子交易平台,而OTCBB却未做改变。根据它的网站显示,OTCBB是一个“会员报价的媒介,并不是发行商的挂牌服务”。因此,为了买卖只在OTCBB报价的公司的股票,做市商必须通过电话与交易的双方直接进行沟通,并且交易过程中,投资人个体不能自行进入OTCBB的数据库。

对于在柜台外(over-the –counter, OTC)交易的公司来说另外一个选择就是OTC Markets,即以前的粉单市场。OTC Markets是由NQB(美国国家报价局)建立的,它为在OTC挂牌的公司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交易平台。NQB每天从做市商那里汇总这些股票的报价,而这些报价被印在粉红色长纸条上,被成为“粉单”,并在下一个工作日返回至做市商手里。粉单公司通常都是规模很小并且公众持股量非常有限的流通性很低的公司。同时,由于存在大量的奖金机会,很多粉单公司并不准备审计过的财务报表,也不将财务报表递交给SEC,更没有进行任何公开的披露,所以对投资者而言,很难了解到这些公司的可靠的公正的信息。因此,通常认为在粉单市场上挂牌的公司具有很高的交易风险。

“粉单”系统就这样延续了几十年, 1997年NQB被收购,从而将粉单报价模式转变为电子化报价交易平台。顺利运行几年之后,2000年,NQB正式更名为Pink Sheets LLC,再后来更名为Pink OTC,希望能充分利用OTC的认知度。由于“粉单”这个名字的负面影响,Pink OTC于2010年11月,再次更名为OTC Markets Group。

尽管不断更换名字,时至今日,OTC Markets本质上已经成为“那个”为所有OTC股票提供电子报价的系统。这一公开的、电子化交易平台为超过160个股票经纪人提供服务,超过10,000支OTC股票通过OTC Markets三个层级的市场进行交易。OTCQX,是最高级的OTC交易市场,在此交易的股票需要披露最新的信息并达到最低的财务标准。在OTCQB上交易的股票需要向SEC进行申报并披露最新的信息。在OTC粉单(即粉单市场)上交易的股票则由于信息披露更少及时效性更差而被划分为更低的级别。投资者即可以通过传统的又可以通过在线的股票经纪账户买卖在OTC Markets任何层级平台上挂牌的股票。

无论对个人投资者还是对专业的投资机构,OTC Markets的模式比OTCBB更具吸引力,因此,大多数在OTCBB交易的公司也会通过OTC Markets的电子报价系统“LINK”报价。事实上,OTCBB公司最主要的大单交易是通过OTC Markets的“LINK”平台完成的。

在2006年,OTCBB上的股票日均交易量达到历史最高的25亿美元并且有222家做市商通过OTCBB进行交易。而到了2011年,该数字锐减至日均交易量8亿700万美元以及106家做市商。当然,造成这一结果的部分原因可归结为整个市场活跃度的下降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不得不说,这一现象最主要是公司及做市商或由于其本身的意愿、或由于FINRA的压力而选择离开OTCBB。

迫于市场压力,NASD于2007年将NASDAQ拆分出去,之后,NASD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监管部门联合成立了美国金融业监管局,就是我们所熟悉的FINRA。但是,纳斯达克不想与OTCBB有任何牵连,因此纳斯达克脱离了FINRA的管理和控制。尔后不久,FINRA意识到管理这样一个场外交易平台与其所谓的“针对所有在美国开展业务的上市公司的最大独立监管机构“原则不相符,因此,FINRA宣布出售OTCBB以便于专心做好监管机构的角色。但不幸的是,FINRA出售OTCBB的想法一直没有实现,却有效的孤立了这个监管机构下的以资本为基础的交易平台。

OTCBB交易量的急剧减少是因为18个月之前FINRA开始主动减少OTCBB交易平台上的上市公司数量。(事实上,这些公司并非是在OTCBB上市,因为OTCBB只是一个交易平台而不是交易所,所以FINRA事实上是想将这些公司从所谓的”交易平台“上剔除)。从那时起,1000多家公司的都面临同样的命运,没有任何的沟通,更别提从FINRA那边获得摘牌的警告。

最令FINRA感到羞愧的是,那些可能被定性为欺诈的行为,对投资者存在过失以及摆脱无法在OTCBB继续交易的公司的不理智行为,看上去FINRA都应该负责。但在最近的调研中,不得不让人质疑FINRA的动机,并且只能得到一个结论就是FINRA正在试图将OTCBB”整死“。 一般来说,公司被摘牌要么是违反了1934法案或者是违反了SEC的15c2-11准则。这看起来过于严肃,但事实上FINRA似乎一直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而不是考虑法律的意图,这是监管方面的漏洞,如果你愿意这么认为的话。

15c2-11准则允许未进行申报的公司进行简单的披露并向FINRA提交申请表就可在OTCBB上报价交易。一旦被批准,做市商就能在OTCBB上对该公司的股票进行报价及询价。如果一家在OTCBB上挂牌的公司连续四天未有做市商对它的股票进行实时报价,那它将不能满足15c2-11准则而被FINRA摘牌。当这种情况出现后,发行商会从OTCBB系统上被移除,所有的交易会从收费的OTCBB转移至免费的OTC Markets平台。

发行商无论是否按SEC的1934年法案的13或15(d)条款要求进行申报,都会因FINRA的6530准则,而以违法SEC1934年法案的原因而被摘牌

FINRA的逻辑显得非常的莫名其妙。根据1934年法案的要求,一旦一家公司达到300个股东它就必须要提交季度财务报告。如果一家公司的股东数少于300人,财务报告的披露与否就是自愿行为,但那些股东少于300人且自愿提交财报的公司,FINRA也会将其摘牌。是的,FINRA拒绝那些自愿向市场披露信息的小公司的上市要求。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其所宣称的 “确认股票发行的公平性及诚实性以保护美国投资者”。

假设终止在OTCBB上挂牌的公司的股票交易可能会带来很多的负面新闻,但如果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公司几乎没有打来负面影响,也没有对他们的股票交易带来什么影响的话,因此对于公司的表现、投资质量或者SEC的报告提交状态。事实上,对大多数被从OTCBB上踢出门外的公司正在逐步转向OTC Markets。

OTC Markets至今还未解决的一个小弊端就是并非所有的金融网站及数据种子站都已更新从而反应OTC Markets里的三个层次的体系。一些浏览量比较大的网站,比如雅虎金融及StockCharts.com所显示的那样,几乎所有在OTCQB跟OTCQX挂牌的公司都被标注为“Pink Sheets”(粉单)或者被标注为”.PK“这一带有负面影响的标记。现在,根据SEC1934年法案的规定,”Pink Sheets”(粉单)这类词汇已经不能准确反应这些“申报“公司的地位。当然,这些公司的正确称呼可以在OTC Markets的网站上找到,根据OTC Markets的一个发言人所提到的,OTC Markets正在努力解决数据种子的问题。

现在,有超过1万支过通过OTC Markets进行报价;77%的OTC公司只通过OTC Markets的Link系统进行报价,只有14家公司(占全部OTC公司的0.1%)只通过OTCBB进行报价,其余的公司利用两个系统同时报价。

OTC Markets电子报价系统所具有的便捷性及有效性,以及可以获取挂牌公司的信息这些优势,去除了OTCBB平台的大量弊端。并且,由于OTCBB看上去对它的会员及在OTCBB上交易的公司漠不关心,这些都成为公司向OTC Markets平台转移的背后推动因素。

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相信,FINRA将OTCBB“砍掉“的决定是蓄意已久的。

混沌孕育希望 美国证券场外市场风云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回顾美国场外市场两百多年来的历史,自1904年第一位重要玩主全美报价局出场以来,各路豪杰陆续登台。全美报价局虽然出场最早,可惜胸无大志,如西蜀刘璋般是只“守户之犬”,最后终被草莽英雄Coulson取而代之。全美证券商协会挟SEC之威以令诸侯,雄踞场外,育有两子。长子NASDAQ,得天独厚,人中龙凤,羽翼丰满后立刻展翅高飞。次子OTCBB,先天不足,后天失宠,难成大气,开始由兄长代管,但终被继父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弃之如草芥。

至此,场外市场上半场结束,下半场又拉开序幕。

话说2007年7月30日,美国证券商协会(NASD)与纽约证券交易所中有关会员监管、执行和仲裁的部门合并成立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OTCBB也同时移交给FINRA管理。

2009年9月,FINRA宣布拟将OTCBB相关资产出售。FINRA宣称,作为场外市场交易活动的主要监管者,FINRA将从OTCBB运营者的角色转变为对场外市场证券报价及交易信息的搜集者和分发者。因此,要出售OTCBB的相关资产,包括OTCBB商标、OTCBB.com的域名及网站内容,但并不包括OTCBB这一交易商间的报价系统软硬件资产。

出售公告一发布,很快有多家机构响应,其中出价最高者正是OTCBB的死对头——Coulson领导的OTC市场集团。可惜的是,在美国这个完全市场化的国家也有所谓“潜规则”。FINRA认为,OTC市场集团“不符合FINRA的相关要求”,因此把绣球抛给了另一位来求亲的壮汉——Rodman & Renshaw资本集团(下称Rodman Capital )。该公司于2010年9月宣告与FINRA达成了购买OTCBB的协议,并称交易将于2011年第一季度完成。而根据SEC的披露,此笔交易应于2011年完成。交易完成前,FINRA将继续运营OTCBB的报价系统和网站;交易完成后,FINRA将把“OTCBB”电子报价系统更名为“Non-NMS Quotation Service”(NNQS)并继续运营,并通过FINRA的官方网站提供与之前相同的报价信息。但直至2012年初,该笔交易仍未完成。

先介绍一下这位新人。Rodman Capital是NASDAQ上市公司,交易代码为RODM,持有包括Rodman & Renshaw,LLC的多家子公司。Rodman & Renshaw,LLC是美国一家全服务的投资银行,该公司自2005年以来一直在美国PIPE(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私募股权投资已上市公司股份)和RD(Registered Direct Offering,注册直接发行)交易市场排名第一。

这正是FINRA金蝉脱壳,Rodman借船出海。旁人可能很难理解,Rodman费尽心机得到的不过是一堆“OTCBB”的商标、域名和网站等无形资产,关键报价系统仍在FINRA手中,得之何用?估计Rodman对此等言论会不屑一顾。可口可乐总裁曾说过,哪怕一场大火将可口可乐全球的工厂一起烧毁,第二天人家又会在废墟上重生。因为人家有品牌,Rodman公司同样如此认为。“OTCBB”二十多年来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证券场外市场的代名词。有了这个品牌,何愁技术上的困难?况且OTCBB那套报价系统也早该入土,没有什么使用价值,而随着IT技术的发展,开发新交易系统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总之,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这样一个猛人绝不会是路过场外市场来打酱油的。果然,2011年8月,Rodman Capital宣布已组建好新OTCBB的管理团队,由Eric Hess任CEO,Carl Giangrasso任COO.Eric Hess现任Direct Edge控股(EDGA和EDGX股权交易所的拥有和运营者)的总顾问,之前历任BRUT ECN首席法律官、Sungard Data Systems交易部总法律顾问、雷曼兄弟股权部高级副总裁,看上去在证券交易领域经验丰富。另一位老兄Carl Giangrasso之前就露过脸,老熟人了。他就是OTC Link LLC的董事长,之前历任全美报价局董事长、OTC市场集团执行总裁。

如此大的动作,咱们就拭目以待看看Rodman Capital到底要在场外市场折腾出什么花样!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作为美国证券场外市场唯一的自律性组织,FINRA认为金庸先生这句话简直就是给自己量身定制的!在替OTCBB这个半死不活的货找到下家,甩掉烫手的山芋后,FINRA开始朝着成为“场外市场证券报价及交易信息的大一统的搜集者和分发者”的梦想大步前进。

2009年11月,FINRA向SEC提交规则修改提议,提议建立报价汇集设施(Quotation Consolidation Facility)作为汇集和分发全国场外市场股票报价数据的商业机构。届时无论OTC Link还是OTCBB都需要将本系统中每只股票的最优报价报送给FINRA,再由FINRA选取出每只股票的全国最优报价(NBBO,national best bid or offer)利用NASDAQ的技术平台UTP Level One feed向公众提供。

此建议同时规定FINRA将对其成员按照其在例如OTC Link类的交易商间报价系统上提供报价的股票家数征收每月每只股票4美元的报价费(FINRA Quote Fee)。此建议招致了OTC市场集团等机构的强烈抗议。于是,2010年3月,FINRA又提交修改建议,取消此收费,但仍保留未来重新收费的权利。到2011年10月为止,SEC并没有将此修改建议纳入到原建议中,也未表态支持此建议。

卖掉一个不盈利的报价系统,又准备建一个简单的报价收发系统,还要向会员按月收报价费。FINRA到底意欲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