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加拿大股票市场的感受

从去年2008年9月份离开和君前,我已经开始动意和关注美加股票市场了,要说为什么,也没什么原因,说白了,从日本回来的自然对日本股票市场感兴趣,从美国回来的自然对美国的股票市场感兴趣。老婆在加拿大已经开了帐户,研究和运作的任务自然落在了我这个四肢不勤、头脑乱勤的人身上了。

说来已经有一年多了,但零零碎碎,东一头西一头,一开始从一本书上了解到了老K,是玩基金的高手,从美国回来,以前学天文的,后来炒美国的股票和基金,回国成了基金的高手,也是打两国牌,很令我感兴趣。现在对他不感冒了,基金一年都没行情,废物,还不如散户,真的该下课了,有本事干吗让基金经理替我炒股票。老K的核心观点是炒股票和炒基金最后的平均收益是一样的,而炒股票太费精力,所以炒基金划算,但经过这一年,我实在是不敢苟同。

真正开始进入研究程序的时间是在山东做项目的10月份,那时候基本战略基本结束,所以有时间,呆着也是呆着,有大块时间研究北美股票市场了。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在网上乱找一气,只有一开始先瞎折腾一番,慢慢才能找到感觉。在网上,基本是美国股票市场信息一边倒的强势,关于加拿大的股票市场资料并不多,基本都被美国资本市场淹没。后来我逐渐有一种感觉,没去过北美的人一般分不清美加,认为是一体的,了解了美国也就了解了加拿大,其实这两个国家就是两个国家,有很多的不同,所以我一直就坚持一个观点,上加拿大人的网站,看加拿大人的分析应该更地道,美国人是很自负的,他们对加拿大的分析一定是肤浅的,漠不关心的。沿着这个思路,我改变了搜寻方法,一开始用GOOGLE,后来干脆不用了,加拿大在资本市场的声音在GOOGLE 上排不上号,我改用CA.YAHOO.COM,加拿大版的YAHOO,这下基本都是加拿大的本国资本信息了。后来在分析中也确实印证了我的观点,举一个例子,在美国人定义的行业板块与加拿大定义的不一样,两国经济结构不同,自然定义的就不一样,突出的重点就不一样,要研究加拿大就要看加拿大定义的行业板块。随着资料分析的深入,从众多的股票软件公司中找到了一家适合我口味的,因为在国内我使用指南针股票分析软件,分析和用法独具一格,而这家加拿大本土的这家公司具有同样的风格,而且每天提供分析报告,把美国兄弟放到附属地位,而美国的公司从来就把加拿大市场的分析放到畸角旮旯。今天老婆告诉我一个炒股票的犹太人就选用的是这家公司,我小有成就感,远隔万里,没有任何当地资本市场的资源,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坚持不懈,找到的信息跟当地加拿大的高手找到的一样,看来这么多年在咨询行业训练的分析经验还是有帮助的。

现在对加拿大的看盘已经进入日常程序,我整理了加拿大所有主要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后只要看这些公司就可以了,先从熟悉这些公司做起,先找感觉是最重要的,比如国内我们一提东方航空,一般人都知道是上海的,而加拿大的股票如果不熟悉,看名字都不知道是哪里的,干什么的,所以要先熟悉他们,熟了就好办。粗粗的看了一下,感觉加拿大是一个资源大国,天然气、石油等能源类股票占据主要份额,这些公司清一色都是卡尔家里军团,这个城市全是大块头公司,富的流油,据我一个卡尔加里的朋友说,那只要不是傻子不是疯子,都能找到工作,那里的石油工人一天挣800美金,全扔到酒吧小姐的裤衩里了。当初就是贪图温哥华暖和,环境好,其实跟“卡尔佳丽”比,真是自惭形愧啊!其次感觉是金融类上市公司很多,带有UN后缀的感觉代表FUND,基金类上上市公司很多。另外稀有金属和矿业类的上市公司很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加拿大更像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中提供资源的国家。另外一个感觉就是加拿大毕竟是富人俱乐部成员,靠着山姆大叔,很多股票都是即在多伦多上市,也在纽约上市,经常带有N,T的标志。还有一些在伦敦上市,带有L字样,毕竟是英联邦成员,不会忘记他老祖宗的。还有一些带Q字样的,估计是法语区魁北克上市的,在哪这些法国人的后代都不忘记自己独特的属性。所以加拿大的上市公司国际化程度可想而知,中国在这方面差的很远,上市公司规模和质量也不行,带有H(香港上市)的能有几家,更别提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不要看不起只有3000万人口的加拿大,在金融方面有着12亿人口的中国资本市场还差的远啊!

下一步等熟悉了公司后,就要看盘面的K线,这一步要在今年进行,白天看A股,晚上看加股,这种感觉挺好。等有了感觉,最后操盘,我的目标其实也很实际,让尊敬的加拿大人民替我买单,俺们挣的钱都是血汗钱,不容易啊,加航机票往返劳架您替我付了吧,去北极旅游劳驾您替我付了吧,去大统华购物您替我付了吧,就先付这么点,以后可能我买房、买车、去加勒比旅游还需要您呢,别着急,慢慢来。

我整理的加拿大能源板块分类及龙头企业:

初入加拿大股票市场的感受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