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世界周刊》工作不久,我就计划写一篇纽约华人证券业的报道。其主要原因是,我曾对该行业做过相当的研究,写起来会轻车熟路。当年,为了准备硕士毕业论文,我收集大量的资料。这篇毕业论文还储存在我的电子信箱中。
2000年夏天,教授让我考虑一下毕业论文的题目。我们的毕业论文就是一篇杂志的封面故事。我当时很想写纽约华人证券业。我读书那两年,正是美国股市处于大牛市的顶峰。道琼斯指数上到一万多点,甚至有分析师预测该指数将达到五万点。投资者个个赚钱,人人高兴。纽约华人多数进入证券市场,连饭店和洗衣店的打工族也不例外。我收集了许多资料。它们包括中文黄页、中文报纸广告和一些证券公司的宣传资料。同时,我还到这些证券公司实地考察,了解到一些内情。
过去,美国人印象中的华人不是开餐馆,就是经营洗衣店。其实不然。华人是个节俭而愿意投资的民族。例如,早在1917年,华人就购买美国的自由公债。有的华人还成为华尔街的著名基金经理。华人创办的公司甚至成为美国投资者的宠儿。在1990年代大牛市中,华人几乎人人买股票。唐人街的华人证券公司也因此兴盛起来。但美国人并不了解这些情况。因此,我想在论文中把纽约华人的形象改变一下。
相关资讯:在中国大陆如何买入或做空美股:
其实身处国内的投资者不出国也能在网上开户做空或买入美股、ETF(纽交所、纳斯达克或OTCBB、粉单市场上的股票),只要找能开国际账户的美国本土网上券商开立账户就可以(当然,这家网上券商必须是参加SIPC强制保险的,因为美国政府规定全部券商都必须是SIPC会员),具体开户步骤可参考这里:https://www.e-investingguide.com/2011/05/firstrade-us-stock/
当时,我甚至把毕业论文的标题都起好了。我拟的标题为:“Chinese Shares in Wall Street(华尔街的中国人股分)。”按照教授要求,我要草拟三个题目备选。为了让教授同意,我把纽约华人证券业放在三个备选题目的第一个。放在后面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题目分别是:纽约华人金融媒体的发展和互联网对商业新闻的影响。
但是,教授对纽约华人金融媒体的发展比较感兴趣。因此,她看过题目后说:“Well, Jie. I think the second one is the best(杰,我认为第二个题目最好)。”我一看这样,只好按教授的要求去做。不过,最后写成的论文中仍然包括华人证券业的内容,因为中文金融媒体离不开华人证券业。
华人进入美国证券业的主要障碍是语言。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的中文报纸没有专门的财经版面。懂英语的投资者可以从英文媒体获得信息,而不懂英文的华人投资者只能从证券公司的双语经纪人处得到帮助。这些经纪人在华人投资美国股市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桥梁作用。
勃鲁克是一所金融学院,其图书馆金融类书藉应有尽有。到了第二学年,我一有空就去学校图书馆看书。在那段时间内,我读过描述1929年和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溃的报告,还读过描写美国最大基金公司富达基金(Fidelity)运作内幕的书籍。这些阅读使我更深地了解美国资本市场的运作。这也为我日后为《世界周刊》撰写一系列金融题材的文章打下基础。
有些资料的收集也非常偶然。有一天,我在图书馆突然发现几本有关纽约唐人街的书籍。我感到好奇,遂逐一翻阅。其中一本书又大又厚。这本书是用老式打字机打出来的。拿回座位一看,原来它是1930年代写就的研究纽约唐人街的一篇博士论文。从作者的姓名看,研究者应该是位华人。
这本书记载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资料。在191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筹集战争经费,美国政府发行自由公债。纽约市政府动员纽约华人购买国债。第二年,为了向华埠人(Chinatownians)推销公债,市政府还确定一个中国日,组织队伍到唐人街游行造势。书中引用很多中文资料。由此可见,在上个世纪初,纽约唐人街就有中文报纸和杂志了。
在准备论文的过程中,我采访许多纽约华人证券业的老板。华人自己创办的证券公司始于1970年。股市繁荣后,大批华人进入证券市场。随着华人开设的证券公司生意越来越好,证券公司的数目也越来越多。1990年代,纽约华人证券公司达到四十多家。尽管它们规模小,但是意义大。与在美国证券公司打工的华人雇员不同,它标志着华人以老板的角色走进了美国主流金融业。
我从采访中得知,高隆证券是唐人街最早的华人证券公司。高隆证券老板黄仪义是广州人,先从广州到香港,然后再从香港到美国。因在香港养成买卖股票的习惯,他到美国以后就考取股票经纪人执照。他一开始在意大利人公司打工。1970年,他花三万美元买下该公司,成为纽约市第一个华人证券公司老板。这事现在看来稀松平常,但在当时来说非常罕见,因为华人主要经营餐馆和洗衣店。
采访中最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采访对象。我找黄仪义是找对了。他对纽约的华人证券业了如指掌,向我介绍许多证券业的历史。因为他的公司是第一家华人证券公司,因此,许多华人证券公司的老板都在他的公司打过工。例如,现在纽约最大的华人证券商第一理财的董事长刘锦杭,曾经做过高隆的办公室主任。另一家较大的万通证券(Univest Securities,Inc.)总裁崔英过去是高隆的股票经纪人。
黄仪义还给我透露一个重要的信息。在1960年代,华尔街最著名的金融家之一是华人蔡志勇(Gerald Tsai),曾任美国上市公司董事长。他说:“人家才是大家伙。”我回学校图书馆一查,发现果然如此。1960年代后半期,美国股市被称为Go-Go Years,我译为“快进快出时代”。蔡是始作俑者之一。他和几个美国基金经理创造出这种灵活的操作方法,使华尔街保守的投资风格为之一变。
我在收集资料中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一天,我去位于东百老汇的一家公共图书馆查资料。在一个放满简报的文件夹里,我竟然发现一篇1964年《纽约时报》的报道。该报道详细描写当时唐人街一家证券公司的情景。这个证券公司的老板是个美国人,但其主要职员和顾客是华人。报道还描写一个有趣的场景:一个华人女模特走进公司时,证券公司的时钟仿佛停摆,因为所有的人都去注视这位女模特。
在那里,我还找到1980年代初期几份中文商业周报,内容主要是报道纽约和香港的黄金与股票行情,还有帮助代理买卖香港黄金的广告。我想把这份周报写进我的论文中,就去问黄仪义一些细节。但他劝告我不要提这份报纸,说弄不好生命都有危险。我问是什么原因,他透露有些人是黑帮成员。
经过采访,我了解了纽约华人证券业和金融媒体的发展。事实上,正规的中文金融媒体和金融新闻直至1997年才出现。在此以前,华人买卖股票主要依靠双语的股票经纪人。这些股票经纪人把英文媒体中的信息翻译给华人客户。例如,黄仪义就把道琼工业指数中的三十家大公司信息翻译成中文,向客户推荐这些公司股票。
2004年3月,我开始为周刊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纽约华人证券业处于调整期。一是华人公司数目减少了。华人证券商从四十多家减少到十来家。二是在华人社区开设分公司的美国证券公司增加了。它们有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美邦证券(Smith Barney)、宏达证券(TD Waterhouse)等 。三是网络证券商开始进入唐人街。新兴的美国网络证券商斯考特(Scottrade)在华人社区大作广告,招徕华人客户。同时,华人证券商第一理财(Firstrade)网上业务也很成功。
华人公司老板都经历过曲折的发展过程。例如,万通证券是存活下来的华人证券商之一。总裁崔英具有博士学位,是华人证券商中学历最高者。她毕业于上海某大学的电脑专业,后来分配到北京工作,来美国是学习教育专业。她在纽约打工时发现华人不是开餐馆就是开洗衣店,生活太辛苦,故想找一个既赚钱又轻松的职业。
她从华尔街得到启发,于是决定改学投资。她先在别人的证券公司打工,后来自己创办证券公司。公司由小到大,赢利相当可观。后来,她又读金融与电脑相结合的博士学位,几年前才毕业。
她的丈夫David是位犹太裔美国人。她在租房子时与他相识,后来两人结为夫妻。这位犹太人原来是电脑工程师,后来担任自家公司董事长。他们住在新泽西,在曼哈顿办公,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崔英说,两人因为文化差异经常产生矛盾,常在回家中的地铁里争吵。例如,她的先生喜欢雇员有事直接找他谈。但有的员工觉得找老外讲话不方便,就和崔英先谈,他知道后就很不高兴。
我专门采访崔英的先生。这位犹太人对华人很友好。他对华人的商业能力表示欣赏,估计未来华人将在美国商界大显身手。但是,他认为华人在政治上没有兴趣,会减低华人的影响力。
第一理财总裁刘锦杭经过多年奋斗,终于事业有成。不久前他告诉我,他的公司被美国理财月刊《聪明理财》(Smart Money)评为全国第三名。该月刊每年都进行证券商服务评比。在过去三年中,他的公司排名每年都往前进一步。他的四万多客户多数是美国人。他过去一直争取打入主流,所以他的员工都会双语。但是,刘锦杭表示准备进行战略调整。他说:“打入主流太累,事倍功半,而争取华人客户则是事半功倍。”
华人喜欢存钱,银行里都有存款。而美国人有存款的不多见,大都是有多少花多少,甚至借钱来花。前不久,为准备一个家庭信托的报道,我采访一个金融顾问。她为华裔富人办过许多人寿保险,并推荐他们去做家庭信托。她向我透露,华人现在越来越有钱。她举例说,美国花旗银行(Citibank)是美国第一大银行,在全世界有几万家分行。但就在纽约法拉盛的华人社区分行的业务量最大,每日十亿美元。我经常经过该分行,看到总是人头攒动,周末也不例外。
但是,也有的华人老板不愿意接受采访。美通证券是成立较早的华人公司。我先打电话给老板秘书,后来又亲自到公司找他,但老板就是不谈。很可惜,他丧失一次免费广告的机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周刊介绍过一家公司后,这家公司的业务量就会增加。因此,周刊的广告费比报纸还要贵。
一位证券公司老板为错失创业机会后悔不已。1975年,美国政府允许证券交易手续费浮动后,公司可以通过降低手续费争取客户。当时他在一家美国人的大证券公司做股票经纪人。他说,他应该那时离开那家公司,独自创业,用低价争取客户。但他因为怕承担风险而放弃了。他说:“如果当时公司办起来,现在就不同了。”
有的华人认为,华人投资者大都被两个华裔名人坑苦了。一个是王安实验室的创始人王安,另一个是成立曼哈顿基金的华人蔡志勇。“华人相信华人。”当时许多华人买王安公司的股票和曼哈顿基金的基金。结果,王安电脑垮台,曼哈顿基金也倒掉。因为要证实他的话很困难,故我没有采用他的观点。
采访美国证券公司华人社区分公司的华人经理并不容易。这些公司都有规定,总公司发言人负责对付媒体。分公司要经过批准后才能接受记者采访,但时间较长。而我的时间比较紧,申请批准根本来不及,故没有让他们申请。
其中一个华人分公司经理愿意接受采访,但提一个前提条件,不用真名。周刊报道一般披露被采访人的真实姓名。他说他并不担心公司的美国总裁看到,而是怕其他华人拿着报纸去打小报告。他说:“那样的话我就死定了。”我允诺不用他的名字。
他介绍许多倒闭的华人证券公司的故事。但是两天后,他又打电话来说,一定不要写上名字,因为他还有其他担心。他讲,虽然这些华人证券公司倒闭了,但这些人都在纽约混事。 “人家本来心里就不舒服。如果你把他们拿出来说事,他们肯定更生气,认为你往人家伤口上撒盐。”我向他反复强调,我一定不用他的名字。后来,文中没有披露他的名字,也没有提这些倒闭的公司。
对商业潜力的判断也因人而异。尽管许多华人公司倒闭,但是一些美国公司仍然继续开设华人分行。其中最猛的一个公司是斯考特公司。该公司瞄准华人市场,在中文媒体上连续刊登广告,招聘华人雇员。我后来把这家公司写进报道,还用了它的一张广告照片,该广告是一个华人面孔。
在美国这个英语大环境中,华人证券公司的前景究竟如何呢?人人说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前景暗淡,也有的人看好华人市场。有的公司开始增加新的业务,把眼光放到大洋彼岸,如帮助中国小公司在美国上市。
但黄仪义坚信华人市场很大。因此,他多次拒绝美国证券公司提出的收购要求。他认为华人证券公司唯一的优势在于中文。 “这是它们生存的基础。有了这一点,就有了华人证券公司存在的空间。” 我认为黄仪义的看法有道理,就把这段话作为结尾。主编看过后笑着说:“结尾说到点子上了。”
文章起名为“华人证券商,前景在何方”。去年初报道发表后,对读者产生影响。洛杉矶的一个读者打电话给我,索取几家证券公司老总的电话。我问他原因,他说:“看了你的文章后,我也想自己单干。不能再等待了,现在就创业,以免以后后悔。”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我的报道满意。一天,我去华人社区一家美国公司分公司,见到一位公司经理。他见面就说:“你文章中一句话对我们公司产生负面影响。”我问:“哪句话?”他显然早已做好准备,马上从抽屉里拿出周刊,手一指说:“就这句话。”我一看,这句话是:“他们(指美国证券公司)一部分已经退出华人社区,一部分仍在坚持。”我说:“这是事实呀!哪一点错了?”他说:“许多客户拿着杂志问,我们是不是在坚持。我们哪里在坚持,我们已经赚钱了!”
他接着对我说:“我已经给苏主编打过电话了。她和你讲过没有?”我答道:“没有。她从来没有说过。”他一听到这话,马上说:“算了。到此为止。什么时候有空,我请你吃饭?”后来,他们公司搞周年庆典,邀请我参加,我有事没去成。
美国《世界周刊》韩杰供CDDC专稿
相关旧闻:全美19家网络证券商比拼 华人公司第一理财夺魁
据美国《侨报》报道,美国消费者杂志理财实验室上周五公布的网络券商调查报告显示,总部设在法拉盛、成立于1985年的华人公司“第一理财”在全美十九家主要券商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第一理财董事长兼执行长刘锦杭表示,向大中华地区发展是公司今后努力的方向。
刘锦杭表示,这是第一理财继2005年在相同的评选活动中勇夺第一名后,再度因其丰富的服务内容和每笔$6.95低廉手续费,卫冕第一名宝座。计分项目包括交易表现、最低交易手续费、研究和教育、客户支援、共同基金、无交易手续费共同基金数量,以及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
刘锦杭1日介绍说,第一理财二十多年前在法拉盛成立,现有员工40名。为社区华人提供投资理财服务。随着多年的稳定成长,第一理财注意到了电脑网络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机会。1997年第一理财靠着科技的优势,推出Firstrade.com,是最早正式建立网站的证券商之一。第一理财现在的客户85%为本土美国人,12%为美国境内华人,3%为美国境外的大中华区域人士。但是,发展大中华地区的业务将是今后公司工作的重点。
刘锦杭说,大中华地区的客户来自中国大陆的最多,主要原因是许多大陆人士持有在美国纳斯达克公司上市的股票,而在大陆无法交易,透过办理简单手续,登陆公司网路即可交易。刘锦杭看好大中华地区市场,他表示,今后将考虑在香港设立办公室,同时实现24小时昼夜服务。
华商会理事长顾雅明说,仅有40名员工的华人小公司在评选中击败大公司创此佳绩,他感到非常自豪。
http://www.treasurefinancial.com/